构思,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着手创作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人物和情节、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等等。在构思过程中,作家、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动或静,总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构思出一篇篇精妙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思的佳话。
一、睡中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二、闹中思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
四、话中思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卢郢,好玩石球。他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选自《语文月刊》2000年第12期
第2篇 童年拾趣800字童年,常常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每当想起童年那幼稚,天真的我,不禁暗暗发笑.
种糖果
我四岁的时候,有一个毛病——爱吃糖.每天不吃不行,一吃就没完没了.有时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不知不觉中一袋糖就被"消灭"了.后来,满口的白牙"染"成了炭头一样的黑牙.一吃东西牙就痛.妈妈看了不忍心,终于使出了绝招——戒糖.我好不容易熬到第六天,终于忍不住拿出了自己偷偷藏起的最后一块糖.我坐在门口,盯着手中的糖果发愣.心想:"怎样才能每天有糖果吃呢"忽然,我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主意.人们不是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我把糖果种下去,一定会长出许多糖果的.
于是,我找来一颗钉子,在院子里挖了个小坑.我小心翼翼地把糖果埋在土里,还用小树枝做了个记号.心想:"过几天就又有糖果吃了."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过去了,可糖果一直长出来.于是,我挖一开土一看,啊!糖果已融了.后来,这件事被妈妈知道了,妈妈说我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傻孩子.
孵小鸟
那是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去玩,忽然我发现一株松树上有个鸟窝.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商量着去掏鸟蛋.我们好不容易爬到树上,里面有五颗蛋,我拿了一只让大家一起看看,看着可爱的小鸟蛋我们想既然小鸡可以孵蛋,我们也能孵出小鸟来,那样我们不就是小鸟的妈妈了,说做就做,大家一起找来了一些干草和布条,小心翼翼的把蛋放好后就各自回家了,每天一放学我们就跑去看“小宝宝”,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的“宝宝”好像没有一丁点长大的意思,大家都很着急,于是我回到家里问妈妈小鸟要多久才能孵出来时,妈妈说:“孵化的过程是要恒温的,你们这样做永远也不会孵也小鸟的”。听了妈妈话,我真的很难过,因为我们的行为让小鸟失去了生命,原本它可以鸟妈妈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却因为我们一时贪玩而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我真的很后悔,也很难过。
这就是我的童年,有快乐、有悲伤、有喜悦,就这样我一天天的长大了!
最近起风了。
上学时候,院子里多了许多落叶,明明是昨晚才扫过,今早上就铺满了地面。“落叶这么想拥抱大地啊!”我心里默默的想着,便拖着自行车出去准备上学。车轮抵触到落叶的时候那清脆的声响——“嘎吱嘎吱”,声音很好听,便可以想象到这是一场告别会,对大地母亲的告别会,依依不舍。
我停下来了,声音悄然静止。周围确实很静。我不住叹了口气,黯然神伤:记得在春天,枝头便抽出星星点点的绿,暖阳在微笑,轻轻抚摩着这些在春风中肆意摇曳的小生命,心里很是高兴。此刻,大树母亲更为自豪吧?
入秋,这些曾经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叶注定要紧随秋风的催促跌入地下?
我有点为这个情景不禁伤感,但是更多的是自豪:生命本来就有太多遗憾,何必为了这些遗憾总是赖在昨天,而不愿转身望望那个全新的明天?那个有暖阳味道的明天,我一直憧憬着。在漫长的生命旅途,我们是一定要学会抉择明天放弃昨天,若不是,怎么能够迎接崭新的太阳和新的使命?无疑,我还是为落叶感到自豪。
清洁阿姨熟练的操着扫帚,三两下把落叶扫好,落叶被堆放在树下,这是很好的肥料,不是吗?落叶在默默为大树母亲输送营养,在积蓄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明年的春天爆发。我似乎又看到那一树的小生命在枝头嘻哈着、和大树亲昵着。
我的嘴角不觉上扬,迎着天边那一轮朝阳,用力一蹬,飞快驶出了院子。
我也会像这落叶一般,默默积蓄着能量,总有一天,我会爆发出一股干劲,朝着梦想勇往直前。
微凉的秋风拂面而来,我不住猛吸一口气,哈!真新鲜!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怀城镇第一中学初中部初一A(5)班初一:梁兰花
第4篇 名家构思拾趣500字一、睡中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二、闹中思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
四、话中思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卢郢,好玩石球。他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第5篇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500字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第6篇 《红楼梦》人名拾趣500字《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注:⑴《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第7篇 六和塔拾趣800字诗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这塔,便是六和塔了。这春秋,我“径行塔下”,也“到上头”,可谓是“极夫游之乐也”。
杭州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天堂”,不光在于有浩荡的钱塘江环抱着她,有层叠的青山掩映着她,有一汪碧橙澄的西湖点缀着她,更是因为有了古朴的六和塔含蓄着她而闻名。那我又怎能不去看看,领略一下六和塔的蕴集的美呢?
正逢闲暇五月,这日清晨,潮湿的青草散发着清新的草香,淡淡的曙光从碧绿的,重叠的嫩叶的缝隙中散落在我这将要登山拜塔的游人身上,平和之感油然而生。抬头望望,六和塔就伫立在月轮山之上,在晨雾中陡然多了一种庄严,肃穆,神秘。拾级而上,清脆的鸟鸣声合着流水的丁冬,让我的心彻底清净了。
约是什么时候,到了一座似牌楼的石雕的大门前,六和塔就直直地立在眼前了。晨雾渐渐消退,红日渐渐升起。噢,这精致的塔,这高大的塔呵,毫无装饰,毫无保留地展露了他的神韵,像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壮士,细看,又像位千年老人,见证着历史的兴与衰。
我仰望着这座千年古塔,约60米高,13层,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百余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一时间显得十分和谐。我不禁起了登塔之意了。于塔内拾级而上,竟只有7层,“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乾隆题字龙飞凤舞,巧夺天工。层层回廊、小室、磴道、台门,层层须弥座,人物,花卉,鸟兽,层层的景致让人流连往返。登到塔最高处,扶槛,相望的钱塘江景色尽收底,江风古塔的境界使我这个游人倏忽起得“人立青冥最上层”之感来。
正倚着槛栏出神,古旧的古塔钟声便幽幽地响起,“咚……”“咚……”“咚……”
矗立着的古塔呵
静观着历史的潮起潮落
那穿透历史的钟声
那心灵的悸动
带我触摸着
古塔的灵魂!
第8篇 话题型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2000字(二)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1.学会选择:话题作文的宽松特点给了考生足够的“自由”,善于选择,可以扬长避短。一要选择擅长的文体。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记叙文来写。甚至可以写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选议论文来做,或者夹叙夹议。二要选择熟悉的内容。在与话题相关的内容里,选择熟悉的素材,或作记叙文的题材,或作议论文的论据。
2.化大为小:话题作文限制少,题目大,写起来容易空。如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
卷“世纪征稿”,一不细究就写成“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进步”的回顾或“20世纪所遭受的困扰与危机”的忧思录。多,大,空,800字短文很难写实。因此将大题目写小写细写准是必不可少的素养,只有“以小见大”,文章才有个性,有特点。
3.展示功力:将对生活的思考,读书的修养,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话题作文的宽容、厚道,更有利于展示读写才华。
(三)如何“化大为小”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以下面一个话题作文为例: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